微信扫一扫
没看错吧?广东“十大杰出青年”方世玉勇武过人,难道这方世培是他的兄弟吗?
其实,此方氏并非广东肇庆人,而是清末福州地区福清镜洋镇茶山人,宗鹤拳绝代宗师。两个方氏八杆子打不到一起,毫无瓜葛。不过,也有共同点,就是武功都非同寻常。
福建少林拳,属南派技法,短桥硬马,注重手法。同时,因南少林位于闽中,又继承了正宗北派少林拳的精髓。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还综合吸收借鉴了我国民间和古代行伍中流传的各家拳法,仿效飞禽走兽等各类飞翔、窜跃特点,发明了龙、虎、豹、蛇、鹤的五形拳,以及鼠、牛、兔、犬、鸭、马、牛、猴、鸡、猫、虾、龟等十二形拳。
还真别说,当年就有一部讲述福建少林拳的电影,上映于1974年。
很多武术大家在演练修习、实战技击中,融合古老的经络学和气功导引术,形成南少林拳法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形神俱备的非凡技法。
这是福建拳法的象形性,说明大糊建的老祖宗们都与动物为善,模仿能力还超一流。其实,毫不奇怪,八闽自古是烟瘴之地,“闽”字就说明这里豺狼虎豹等虫兽极多,而武术本来就是人类从战胜自然过程中悟出来的,整天抬头低眼常看到的玩意,成了搏击技艺的模仿对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其中的鹤拳,和詠春、地术犬法一样,都是由女性创造发明,鹤拳是方七娘的杰作。这拳法后来又分别演化出宗、鸣、飞、食等四种不同分支,方世培是宗鹤拳的创立者,清末一代技击大家。不过,这个方七娘和方世培还是没什么血缘关系,生存年代也相差百多年。
方世培画像
方世培,福清镜洋镇茶山人,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逝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
茶山位于福清、闽侯和永泰三县交界处,齐云、天竺、虎头三峰交会,云遮雾绕、山高林密,除了茶树漫山遍野,地偏民穷,盗匪横行。因此地离南少林故院遗址不远,虽然到了道光年间早已寺毁僧去,但勇武之风散落民间,到处拳来脚往、棍棒飞舞,习武以防身的风俗很盛。
他家世代书香门第,在当地以耕读治家,练武为乐。父亲文武全才,在当地素有名气;兄长喜文偃武,进士出身。说实话,就文武而论,方家还是偏文,武学仅是喜好,谈不上宗门巨匠。但因乃父为人豪爽,节假之日,常啸聚文人豪士于门庭之中,在纵情豪饮、茶酣酒热后,吟诗作赋、拳风棒影,让世培从小就深受武术薰陶,痴迷少林武当、内家外家等各派技击之术。
方世培故居大厅
到了弱冠之期,方世培已对闽中各派拳法了如指掌,如白鹤、少林、罗汉、金狮、五祖、龙虎桩、詠春和犬法等。这些拳种,都是外家拳法,强马硬桥,用直、冲两劲,刚猛有余。
但福建人因体能所限,很少有能达登峰造极的纯功之者,能臻化境。每每看到习武者演练拳法套路下来,气喘如牛、面红耳赤,心跳如擂鼓之声,方世培就不以为然。他自己个头也不高大,还很清瘦,虽然每日耕读放牛之余,仍然闻鸡起舞、漏夜苦练,并云游闽中,寻师访友,探研拳脚功夫。
但善于思考的世培,总在琢磨如何将南方人的体能发挥到极致,让硬桥硬马、耗费体力的外家阳刚之拳化为阴阳相济,用善巧之劲的瞬间爆发,来克敌制胜。没有人能告诉他这“劲”是什么,因为武功都没高过他的,方世培要自己去悟。
举凡创立武术宗派的大成者,除必须武学功底深厚,熟悉众多门派的技击打法,还要天资聪慧、善于观察思考,在特定的外境事物刺激下,顿然悟出变化之道,从而破旧立新,达大成化境。这就和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能悟出“万有引力”规律,换成砸在一般人头上,最多白捡个苹果吃而已。
牛顿与那只世界上最著名的苹果
“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的”,方世培的机会来了。一次,他在天竺寺废墟上练武,寻他而来的家犬渡河而来,上岸后突然浑身一抖,狗身上的水珠飞溅,站在丈外的方世培脸上都溅有水珠,可见小小家犬的这一动作弹劲之大。
联想到以前看野鸦淋雨后,待天晴时在树上抖动雨毛甩落水珠,树干都竟为之动摇。他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娇小的家犬、寒鸦都能有如此劲道,如果人以此抖弹之法,久练而成其功,岂不纵行于天下?
如果说犬、鸦的抖弹给了方世培以功法启迪,那么虾、鹤之进退动作又给了他身形步法的顿悟。他在池畔久观虾臂伸缩之迅速轻捷,在应敌时又弹跳躲闪、进退灵巧;在于野外观鹤的各种舞姿动态,飘忽不定、虚实相应、上下起伏等。忽然明白,靠犬、鸦的瞬间抖动产生出的内宗之力,以虾、鹤的轻捷灵闪为手法身形,用巧劲妙式,从而化解强敌的直进猛攻。
经过长年的研磨苦练,他融汇贯通各家所长,借鉴上面动物的动作形态,终于创出一套无论从心法到技法都出神入化的“虾法狗宗身”,武林中誉之为“宗鹤”拳。
方世培祖师练功场所天竺寺遗址
宗鹤拳妙就妙在这个“宗”上,这是“劲”,和传统意义上的“力”是不同的。“力”是西方拳击的要旨,欧美之士人高马大、拳沉力重,中国人与其拼力道是要吃亏的。
俗话说“力从地起、劲乃内出”,“力”随着年龄增长是会衰弱的,而“劲”是依肌肉的迅速收缩、于瞬间内冲而出的“弹力”,长期练之能愈久恒强。光有力者,难胜有劲之人,打个比方说,野牛蛮力大,大到能拉很重的大车,豹子套上车绳却拉不动车子,但豹牛相搏,胜者一定是豹,因为它瞬间击敌的活劲,远胜过牛的死力。
徐晓冬上半年搅动中国武术界,靠的就是蛮力,以强壮如牛的直、冲拳,击垮无劲道却连“力”道都远逊他的假大师,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徐晓东与雷公的大战,今年的武林相当不太平。
懂武术的行家都知道,初学中国武术者,都是先练刚直之劲,这是基本功,类似西方的直冲力。这种力好练,西人体格好,容易见效,中国武术非三、五年不为功,所以习武者如停留在这层次上,碰到讲究“两点一线”实用的西方拳击等,是很难战胜身高体重远超自己的人的。
武术再练久了,就能辩别出横劲、斜劲,最后体悟到虚实柔巧的劲道,才算是大成化境。这是中国武术的神奇之处,要达到这种境界,非10多年苦练,再加上天生是练武奇才,难窥其全豹的。
“宗”劲分为刚、直、横、斜、实、虚和柔等七种,运动时讲究“人实我虚、乘虚极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柔中有刚、且为真刚;刚中有柔,且为真柔”,由初到中最后达非凡之境,从而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练到极致不仅两臂能发出弹抖之力,而且全身都能爆发出“宗”劲,劲随意到,随时运之于需要的某个部位。
方世培久练成精,搏击时运气周身,又聚周身之气,通过任、督二脉透双拳而出,出时如吼声,久久并声而没,但闻鼻息出入,以金、木、火、水、土五手交换应用,一但中其水手者,如中恶般飞出寻丈开外。
方世培祖师在年轻时练功所用的武石
有关于他武技的出神入化,如果仅是民间口口相传,估计现在吹着爆炸头、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机的二逼青年们压根不信,以为是金庸老师的武侠神话。
幸好福州三坊七巷有个林纾(林琴南)曾跟随方世培练武,亲眼目赌了方大师的绝世武功,收录到《技击余闻》中,才让当年的技击传奇流传到今。这个林纾是清末民初的大翻译家、文学家,留学西方多年,为人严谨诚实,他的所著是可以相信的。让我们看看,当年的方世培的武功有多高吧:
方世培有段时期寓居在福州道山路的“望潮楼”,正是在这里和居住在附近的林琴南相识,双方都对对方的武功、学识非常敬佩,惺惺相惜地成了妄年末逆之交,林琴南跟随方大师学武一年多,看到大师的多次比武技击场面。
1、有一次,福建一代赫赫有名的拳师郭联元来找方世培比武,两人在楼内徒手相格,震得楼内柱子全都格格作响,整个楼层颤动不已,仿佛马上要塌下来。不久,郭联元对大师说:“住手吧!足下身法飘忽如风,快似神人,我找不到你的破绽。这样再斗一顿饭的功夫,我就要败了。”此后两人结为兄用弟。
这位郭联元非一般人,与人交手从未败过。以前,有个山西有名苏姓拳师,慕其大名找来比武。郭联元都没出手,仅用自己大腹部接住对方来拳,竟使得对手拔不出手,手臂奇痛无比。随后,郭联元用气将其弹出,苏拳师逐飞出丈外,从而心服口服。方世培能让他认输,确非常人。
2、陈山人(俶玉)有天在道山望潮楼,要与方大师比武。方世培起初不肯,说:“你身材单薄,中了我的手,会飞到丈外。”山人无论如何不信,非要比试。哪知刚一搭手,就被方大师的水手击中,整个人如飞鸟般腾空弹出,跌落数丈外的地上,幸好方大师手下留情,没让他受伤。
方世培弟子、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字琴南)
3、贯市有个李姓剑客,剑术非凡,因事来闽寓居道山望潮楼。空闲时舞起单剑,只见舒卷如云、腾逝似鸟,白花花一片剑影,看不到人形,方大师很赞赏他的剑术。李剑客不知道方世培的功夫,被夸后目中无人地说道:“我走遍天下,不仅剑术无敌,就算论拳脚也没人赢过我。”方世培听后,缓缓起身应之:“先生身负如此绝技,可否和秀才一试?”姓李的一边脱外衣,一边说:“有何不可?”林琴南看到他外衣之内是一身短衣,纽扣密密麻麻三十多个布满衣上,这是朔方勇士装。
刚一交手,方大师的水手就已击中这个姓李的,只见他腾空飞跌一丈开外,葡萄于地,好一会竟无法起身。半天,才跑进房内拿了包袱、宝剑,匆匆奔下楼去。
4、当时道山下住了不少地痞赌徒,有些混混常打架,久战成师。他们听说大名鼎鼎的方世培寓居道山望潮楼,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让方大师知道这是谁的地盘。时值盛夏,方大师穿着单衣、草鞋,在山上三清殿走廊上和林琴南交谈。突然只看到方大师陡然运气,5、6个恶少纷纷撞飞跌倒在大殿内外,其中一人头朝下,差点撞到铁香炉上,几乎没命。
林琴南当时大吃一惊,因为根本没看见这几个恶少从何而来,事后才听方大师说这些地痞从大师身后突然袭击,自己仅给他们点教训而已。
林琴南所著的《技击余闻》,书中记载了其师方世培的事迹。
以上是林纾《技击余闻》中对方世培武功部分精彩描述,因为他曾拜方世培为师,修习了一年多的拳法,算是宗鹤拳弟子。也许有人会认为,弟子写师傅,难免有“溢美”之词?方大师真有这么厉害吗?这问题问得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下其他门派大师对宗鹤拳和方家子弟的评价吧。
清末民初北方素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盛名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曾有个弟子王芗斋,深得郭云深喜爱,获其倾囊相授,学得全部崩拳精华。后来,王芗斋游学各方,融汇贯通之下,创出意拳这一独特拳种,在28岁时就已名满京城,大江南北未遇对手,应当时军政界名人徐树铮之请,曾出任国民政府陆军武技教练所教务长。
民国七年,他南下游历,到福建时曾和宗鹤拳名家方绍峰(方世培孙)试手,竟六负四胜,胜率还未过半,不禁对闽中拳艺大为惊叹。自此,王芗斋和方绍峰结为莫逆之交,切磋拳艺,探讨拳理,意拳训练从宗鹤推手中吸取了不少精华。王芗斋生前还特意交代门徒,以后遇到宗鹤方氏后人,切不可轻敌。这事记载在意拳门生杨鸿尘所撰文《也谈王芗斋先生、福建鹤拳与意拳的关系》中。
民国初年,台湾宗鹤拳弟子练习宗鹤拳“三战”套路。
方世培大师逝世在清光绪十二年,年仅53岁,算是盛年而卒。就其早去的原因,江湖之中有传言可能痴于武学,练功过度。
这有点道理,不过,他更是被“气”死的。据林琴南讲,方世培有着很重的家国情怀,曾多次对琴南透露说有到塞外从戎戍边的念头,并要他好好学习武艺,做到文武全才,到时报效国家。
可惜,林琴南自认为体能弱,不堪武学,而且认为面对洋枪洋炮,再好的武功也不过是飞蛾扑火,没啥大用,故而学则未精,半途而废,转而学术报国之途去了。为此,他曾被方大师训斥“没有骨气”。不过,方世培还是很喜欢这位文才横溢的徒弟,赠送了一把长剑给林琴南。
相当惨烈的中法马江海战
中法马江海战前,方世培竟然想去当兵参战,被林琴南苦劝作罢。也许林琴南说的对,再厉害的武功,也挽救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帝国残阳。方世培大师满脑子的武功、兵法、器械,就尤如《堂吉诃德》里那最后的骑士,只能孤独地和风车战斗。
其实,在那个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年代,又有多少武林豪杰空怀一身绝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国神州沉沦,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
大师已去百多年,所幸我中华民族历经百年血与火的淬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宗鹤拳这一中华武术的奇葩,经五代传承,终逢国家复兴、文化重光的盛世。和当年方世培习武为保家护国、御辱杀贼的目的不同,在新时代中华武术更多的是承担起健身励志、团结国人的作用。
福建省非遗南少林宗鹤拳代表性传承人、方世培第六代嫡孙、第五代嫡系传承人、福清市宗鹤拳协会会长方长玉
福建省非遗南少林宗鹤拳代表性传承人、方世培第六代嫡孙、第五代嫡系传承人、福清市宗鹤拳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教练方长灿
在第四、五代传承人方德明、方长玉、方长灿的努力下,为继成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遗产,于2007年成立了福清市宗鹤拳协会,方长玉任第一届会长。同年,宗鹤拳被评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宗鹤拳两岸同门弟子同台展演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师身后,遍布海内外的宗鹤弟子和中华两岸三地、海外侨胞们正携手同心,以中华千年武学为纽带,正致力于将中国武术这一民族瑰宝,推动进入奥运会,从而惠泽世界人民,真正实现“不武而武”的最高境界。
福清市滨江小学3000多名学生集体练习“宗鹤拳健身操”
后 记
初次认知宗鹤拳,是2016年初在福州易经大师吴则用的工作室。
那天下午,常去吴大师处的我,仗着和大师的好朋关系,路过时不告而去。刚进屋,就看到个身穿传统唐装、脚蹬布鞋的中年汉子,身形健硕、双目有神,大师告之他就是宗鹤拳第五代传人方长玉。
因年轻时读过林纾《技击余闻》,我对武术宗门中人一向深为敬重,当即就向方先生请教宗鹤的身形步伐。兴致所来,竟想要和方先生搭搭手,试下宗鹤拳的“宗”劲力道。温和厚道的方师傅笑而不答,显然原谅了我的冒昧不恭,倒是吴大师喝到:“立东兄,你还是拉倒吧,我怕你一下就飞到楼下去了。”
一下子就我就清醒了,看看吴大师工作室在五楼,楼下又没救护车和充气垫,心想还是继续喝茶为妙。
2017年11月,第一界世界武术套路比赛在福州举行,我有幸两次亲眼看到宗鹤拳第五代传人方长玉的表演,对宗鹤拳的“宗劲”身形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对方先生的谦和敦厚有了好感,尤其是他助力武术入奥的情怀让我由然起敬,逐想有机会定要写写宗鹤拳。
今次,应好兄弟、“平话”出品人华健的邀约,撰稿写写福州历史上的名人逸事,终于机缘和合,在拖了两个月后,于九月中旬捉笔成稿,先是地术拳法的陈依九,再来就是宗鹤拳方世培,为的是让今天的年经人,知道桑梓故园曾经的精彩,不负“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雅称。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