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福清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转载 2017/12/16 13:09: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福清市文体局 作者:小陈 3939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福清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方戏以闽剧为主。闽剧于明代从福州传入福清;清代,“闽腔”在福清广泛流传;民国时期,节日喜庆活动,多请闽剧戏班演出以助兴;共和国成立后,闽剧更加繁荣昌盛,不但发掘一批有教育意义的剧目,还创作出几部好的剧本。今天,我们就和大家简单聊聊福清的戏剧文化。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闽剧

剧团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民国30年福清沦陷,许多戏班散伙,演员流落四方,讲评话、行乞,甚至卖儿度日。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腾,侨汇源源不绝,福清建立许多民间专业戏班。比较突出的有港头、西门、小桥、梧屿、亚渠等10多个剧团;许多村镇也办起业余戏班,有红旗、渔光剧团,龙田、高山和海口等镇剧团。

民国时期闽剧戏班还有:刘妹、礼木、番薯粿、上苍、安帮、依姆、忠候、细细妹、道举、吓辉、破钵、松潭、里美、后埔街、水陆街、溪边等。至民国38年春,福清较有影响的闽剧演员有赵时昌、庄尾珠、陈吓甘、高顺德等。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以渔溪一个戏班为基础,吸收一些闲散艺人,成立福清城关业余剧团,全县有2个业余剧团。

1951年9月,以赵时昌等几位演员为主组织福清县和平闽剧团,属民间职业剧团的性质,经费自理。随后,著名闽剧演员余红惠、林翠惠、何赛卿等加入剧团。至1952年9月,剧团演员增至48人,阵容齐整。全县业余剧团发展到15个。

1959年改县歌舞团(1958年底成立)为福清和平闽剧二团(1962年撤销)。业余剧团猛增到68个。1960年县和平闽剧团改称地方国营福清县闽剧团。1963年又成立福清闽剧三团。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全体演职员分期分批下里美果林场劳动锻炼。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1970年闽剧团撤销,部分演员分配到工厂企业就业,部分演员回原籍,留下13名并另招部分学员成立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74年有演职员17名。1977年3月,宣传队改为福清县闽剧团。1978年7月,创办闽剧艺校,培养学员40名。1982年,以艺校学员为基础,成立福清县闽剧二团。两个闽剧团共有演职员130人。1985年,经过调整合并,成立一个演出队57人,一个副业队34人。1986年,取消副业队,恢复闽剧团,演职员60人。1988年,有14个业余闽剧团,从艺人员800多人。

演出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清咸丰元年(1851年),“闽腔”在城乡广泛流传。

民国时期,礼木、番菇粿、安邦和东岳俤俤等闽剧班(俗称戏班)常在节日演社戏,为归侨演神戏,为结婚、祝寿演喜戏,为违禁者演罚戏。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戏班之间,展开竞争,不惜重金从福州聘来许多名角。福州各闽剧班、团也经常来县巡回演出。来自福州的名师,其精湛的技艺、精彩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提高福清闽剧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9月,县和平闽剧团成立,首演《棠棣之花》获得成功。1953年春节在闽北建瓯等县演出《棠棣之花》、《白梨花》、《彩霞楼》等剧目,其艺术造诣较高,经济收入颇丰。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闽剧《炼印》

闽剧《炼印》,1957年由上海天马电影纸片厂拍成电影,为第一部搬上银幕的闽剧,誉满海内外。至1959年,共发掘传统剧目36本,整理演出8本,新编传统戏119本,新编大小型现代戏30本。老艺人余红惠、赵时昌分别被选为中国剧协闽侯专区分会主席、副主席。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1964年9月开始,提倡演现代戏,至1965年,县闽剧团上演现代闽剧《东风解冻》、《绿野长春》、《血泪仇》、《社长的女儿》、《赤叶河》等91本。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的县文艺宣传队,上演过《刘胡兰》、《霓虹灯下的哨兵》、《铁流战士》等现代剧。

1978年古装戏开禁,闽剧团恢复,上演《十五贯》。1979年《门槛刀痕》在福州市教工礼堂演出,连演58场,场场满座,省电视台予以实况转播。是年演出279场,收入7.3万元。

1984年初,县成立剧目创作室。一年中,共创作历史剧《天罡剑》、《崇祯借饷》、《天子怨》、《㶚陵伤别》、传统戏《牧羊城》、《判双娇》和现代戏《白云深处》、《追夫》等9个剧目。同年,县闽剧团和艺校共演出427场,收入11万多元。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1986年,应新加坡国家剧场信托局的邀请,县闽剧团一行52人,在邱玉清县长率领下,于3月18日抵新演出。

历时24天,演出《曲判记》、《门槛刀痕》、《渔女状元》、《天罡剑》、《合罗衫》、《逼反五关》、《妲己乱宫》、《梁天来》、《火烧百花台》、《魂断燕山》和《巾帼须眉》等11部古装戏,共16场,观众1.6万多人次。

加拿大、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台湾及港澳等地福清会馆和祖籍福清的知名人士纷纷来电祝贺。新加坡《联合早报》几乎每天刊登剧团演出的介绍、消息和评论,先后发表文章32篇。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闽剧《陈若霖斩皇子》

1987年,县闽剧团立足县内,深入基层,坚持为山乡、海岛群众演出,并为长乐、闽侯、连江、福州效区等地群众服务,全年演出216场,收入达12.56万元。

1988年以县委书记陈元春为团长,副县长郭有从为副团长的县闽剧团一行59人,应新加坡国家剧场信托局的邀请,10月8日赴新演出,23日回国。

其间演出闽剧《女探花》、《榴花梦》《陈若霖斩皇子》、《姐妹皇后》、《生死恨》、《鲤鱼公主》、《斩女婿》等8本戏和《潘金莲》、《卓文君》两段折子戏。嘉龙剧场场场满座。观看演出的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的福清同乡,新加坡政府官员、新闻界人士和中国驻新加坡机构的代表的也多次观看演出。

词明戏

词明戏是流传于福清的古老地方剧种之一。相传明代中叶,福建巡抚谭纶与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在福建沿海领兵抗倭。谭纶素喜戏曲,带来一个熔海盐腔和戈阳腔为一炉的四平戏班。

此时福州地区的地方戏——闽剧尚未形成,四平戏遂在当地流行,并且在保留四平戏腔调基础上,改用本地方言(即福州话、福清话)演唱对白。因为源出“四平”,又在演唱时多用和腔、伴唱,不用管弦伴奏而唱词明白如话,故称“词明戏”。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清朝初年,“词明”盛极一时,经常两班“对台”。清末开始衰弱。民国初年,福清仅有一个词明班。一次,前往平潭演出,不幸遇浪翻船,大部分艺人罹难,两个幸存者未能复组成班,词明戏几至失传。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1957年,为抢救地方剧种,组织词明老艺人成立词明戏研究组。是年在省地方曲会演中,福清演出《浪子卷席》等词明戏剧目,受到重视。

1959年闽剧二团演出词明戏《卖线女》。1960年参加全省调演,演出《杀鬼魂》、《夜会》等词明戏,获得“词明戏枯木逢春,百花园增添一色”锦旗一面。

1957~1960年,发掘传统曲调30多首。1961年,演出《朱痕记》、《女驸马》和《孩儿井》等。

“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个古老剧种,未能再继续深入发掘研究,推陈出新。

木偶戏

戏班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提线木偶戏

民国时期,县内民间就有木偶、傀儡剧班社。1952年,县成立福清民醒手提闽剧团,演职员14人,系民间职业剧团, 经费基本上自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剧团被迫解散。1988年全县有手提傀儡戏20班、提线木偶15班。

演出

惊艳岁月的千古绝唱!原来百年前的福清人是这么听戏的……

△布袋木偶戏

福清有提线傀儡戏和手提布袋戏两种。行头简单,只要搭个台子,加上围布,即可演出。

群众在逢年过节、谢神酬愿或私家喜庆时,邀请木偶戏班,在广场或厅堂演唱。提线木偶戏多为迷信活动演出。手提木偶戏演出的内容广泛,有文戏也有武戏,有古装戏也有现代剧。

“文化大革命”中,木偶戏被禁止演出。1979年后,木偶戏重新登台,但没有成立固定的剧团,农闲时聚,农忙时散。主要为谢神酬愿和私家喜庆演出。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