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天主教在福清发展的五个时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生活百科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天主教在福清发展的五个时期

转载 2018/01/27 09:06:0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高山家园网 39180 阅读 0 评论 13 点赞

天主教在福清发展的五个时期

01


第一时期 初入期:
   明末清初福清天主教兴衰


    明天启五年(1625年),天主教传入福清,这期间,传教支持者首推叶向高(告老还乡的内阁首辅大臣)。


艾儒略在他的保护下在闽展开传教蓝图,先感化了许多地方官吏学者,后传入民间。


最受社会关注的是有七十一位士大夫与艾儒略搭起探索万有真源和中西文化的大平台。其中颇受海内外学者重视的研究成果有《闽中诸公赠诗》,本书由教区历史小组出版。    


可庆幸的是七十一位中福清人占八位。1628年,海口镇登后村秀才李九标、李九功兄弟皈依后,奉教热心,并带领族亲和村人奉教,使海口成为当时福州地区天主教活动的中心,并建造圣堂。可是好景不长,刚刚出土的种苗,即受到凛冽的秋霜摧残。


1644年,明朝灭亡,当年靠叶向高保护下的许多信仰追随者、许多为地方官吏和诗人学者,难免受到改朝换代的政治牵连。海口教会领导人李九标可能死于1647年5月清兵攻占海口的这次战乱。


李九功逃离海口,居于福州绿庄堂以执教为业,海口当年兴旺的教会逐年陷入衰落。嗣后,耶稣、道明、方济三修会展开激烈的震撼海内外的“礼仪之争”。

 

李九标之子李良爵李九功的之子李奕芳,虽尽力撰文拥护耶稣会观点,哪能挽回教廷与中国朝廷政教之间的历史大漩涡。


延至雍正元年,那是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海口小团体,从初入至发展仅二三十年短暂的黄金时光,如昙花一现即消逝。


之后二十多年,海口教会在禁教压力下抖缩在风雨飘渺之中。

福清天主教初入后,有否中断呢?


何时中断,本教区文史资深的郑长城主教(蒙席),他撰文长乐重请开教五十周年纪念碑文中一句,“后教会困难时期作,教友多舍生取义,逐渐中断”,


福清、长乐同一时期发展,也只能逐渐中断,福清水陆街第一座天主堂,教会困难时期后改为兴庠书院,接下去没有发现有史记载福清教会发展的情况。

 

02

第二时期 禁教期                

从多方特殊途径,天主教传入贫僻小村,后代代相传,在家族信仰中扎根。


    《福清市志》卷36,宗教志第二章,天主教,第965页,(1994年,厦门大学出版社),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禁教。


福清第一座天主堂改为兴庠书院是起,就此伏笔,即转入十八世纪中叶,天主教传入福安江镜文房和江阴洋边。再次传入东瀚着镇峰东,这应是清乾隆中期之事(约1750年)。至鸦片战争后,禁教结束。

1860年道明会从福安搬迁福州,近一百多年来福清几个地方,天主教没有间断,这是无疑的;但范围仅在文房、江阴和蓬东、文山等地。


教会发展趋势是以家族传袭和婚姻嫁娶来扩展。其无多大发展主因是禁教森严,奉教人若被官方发现,都有遭受披枷带锁的打击现象。


这里笔者提供给研究礼仪之争的学者一个线索,可从文房、洋边和峰东等地是专属于道明会的传教模式,和平潭小庠李学立后代是专属于耶稣会的传教模式,学界可以展开对比研究。


因为上述两地留下一百多年礼仪之争的可贵史证,以待来日学者展开研究道明会、耶稣会留在民间信仰传承中的光辉事迹。

 

03

第三时期 复兴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禁教放松,沿海一带传教获得自由,但唯限在五口通商口岸(福州是其中之一)。道明会借此东风展示近代繁忙传教新的一页。

福建宗座代牧区李宏治主教于1883年,将主教府由福安顶头南迁福州。1848年道明会就在南门沃尾巷购地兴建教堂、办修院。这时福清也随大气候发展传教事业。


约在1880年,传教士陆续进入福清。据《福州市志》等资料记载,龙田比较早,开展传教。持续十多年,覆盖全县。我们发现城关利桥天主堂建于1897年,圣堂前面石柱鐫有提名捐资者101位教友,计二十三个姓氏,说明建利桥堂时就发现各地各姓的许多奉教人。

1888年,龙田最早在福清地区成立堂区,江弼臣为首铎。

1896年高山堂区建立。

1897年,成立城关利桥堂区。

1904年,成立渔溪堂区。

1915年,成立江阴堂区。

1927年,成立海口堂区。

至1949年,全县计六个堂区,十九座公所。教友约7000人。由1888年至1955年,这六十年中,福清六个堂区有担任堂区神父计20位,其中外籍12位,国籍8位。


1900年,开始成立仁慈堂至民国二年(1913年),在龙田圣堂旁边建一座能容纳百人的仁慈堂。民国六年(1917年),安斯定神父在瑞亭创办圣心小学,1948年正式立案为炳文小学。

                   

04

第四个时期  冬眠期

    

冬眠期有三十年(1950-1980年)。

    

解放后,龙田孟志德神父,高山赖蒙督,海口欧行道和渔溪原本堂薛仁堪司铎被逐出境。幸而之后几年有本地神父陈学煊、叶而旅、何敦乾、冯孝钦、徐子晖维持几年教务。

1955年之后,圣堂、公所被封。不愿割断与教廷联系的神父被捕入狱,软弱的加入官方教会。之后全县教友成无牧之羊。现代人都知道这三十年的不堪回想的。


反帝爱国,文革十年反宗教……但这次困局非礼仪之争教友遭受的信德摧残,因为福清全县教友起码七、八千或上万,都有许多热心教友保持信德,他们做盐与光的作用,特别各堂区有很多热心教友,他们一有机会就到处勉励教友的信德为贫穷患难和临终者期待,施各种爱德.


如福清陈永堂先生、海口张银娥(六姆),高山陈学义等等。城头地区有几位,没有文化的老教友,但他们有相当信德到处传教。


大厝有一位女教友,人称亚头一婶,她只会念玫瑰经,没有圣水怎么办?每年耶稣受难日,把水装在陶罐里放在圣台求天上圣人圣女祝圣这圣水,最后这水也有很多的奇迹出现,治好病和濒死畜。她用此水也得到许多效验,这是天主特殊的环境中,拣选了许多有信德的教友,与其时共患难中坚固教友信德。

 

05

第五时期  神恩期

                

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后,传教享有较些宽容的政策。之后三十年(1980-2010年),福清教会的发展确是获得特大的神恩。


首先,开始发展的萌芽是1974年,长乐陈学煊神父和百户村柯道玉修士,为避官方的追捕,暗中隐居在教友家中,不公开的秘密传教,他以极热心的救灵心火,点燃了此时限于时代信仰危机的许多教友信德之光,使之如星火燎原,先在城头后俸、星桥、田中,后逐渐蔓延到海口、龙田、高山一带。


1979年叶尔适主教和其他几位神父以不敢公开的方式往各处为教友施行圣事。这几项福传工作给地方教会发展带来一道向往时代需要发展的神光。


令吾人欣慰的是福清天主教的现代发展最高峰是1985-2000年,计约二十年的时间,其发展的成就就超出以上各个时期的成果。据官方统计福清天主教复兴期(1880-1950年)约七十年的发展,全县教堂有代表性的堂区有六座圣堂,公所十九座,教友7000人。


献身教会的贞女二十多位,晋铎神父有三位。可是这卅十年的神恩期,福清估计大小圣堂上百座,献身教会的贞女百人左右,教友约三万,晋铎八位。所以笔者将这一时期的发展称为神恩期。

   

                     资料参考

1、《艾儒略汉文著述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传播学视角中的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初版。

3、《福清市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福州教区志》,池惠中,1989年9月出版。

5、《中国天主教编年史》,顾卫民,2003年4月初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6、《福建天主教纪要》,林泉

7、江镜文房族谱,陈金美提供。


声明:部分资料是本教区现代发展资料和田野调查的资料,综合编写

(笔者:福州教区林若瑟)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