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农历正月十六,我市很多村庄的庆元宵民俗活动还在进行中。在三山镇瑟江村,村民们舞起了板凳龙,通过“板凳龙”来展示村里人丁兴旺、生活富裕、邻里团结和睦,祈盼新春风调雨顺、财源广进。
晚上6点30分,三山镇瑟江村的翁氏宗祠前的广场上一片欢腾的景象,来自瑟江村各个自然村的五条板凳龙正在这里集结,舞龙队伍敲锣打鼓,穿村绕庄游行,将黑暗而静谧的村道点亮得光彩照人,预示祥龙普降甘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回到广场上的龙灯队伍轮流进入广场,在广场上舞动,板凳龙龙首高大,龙身蔓长,首尾全长约有七十多米。一条威武明亮的龙徜徉在广场上,天空中烟花绽放,和地上的龙交相辉映,一派热闹的景象。小编注意到,有一只特殊的“小龙”正在广场上舞动,组成龙的村民都是未成年的孩童,内圈小龙跳跃,外圈大龙应和,现场响起了一阵阵欢呼声。
据了解,三山镇瑟江村的舞“板凳龙”活动始创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日晚举行。“板凳龙”先从各自然村起行,到所有自然村的主干道,围绕整个乡村进行舞龙,再到瑟江翁氏祠堂“穿龙柱”,接着到祠堂前面的场地“打龙围”,最后又绕着乡村回到各自然村。
据悉,“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整条板凳龙由一排排龙灯搭接而成。龙头用竹篾、棉纸、纱布、桐油制作而成,涂上红、蓝、绿色彩,还缀上龙须,安装灯泡(或蜡烛)。龙身由木板组成,长2米,宽20厘米,每块木板的头尾用木棍衔接,装3只灯泡(蜡烛),外盖灯罩。龙尾也缀许多灯泡。每条龙由60-100张板凳组成,长120米以上。2008年,“板凳龙”被列为省级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舞板凳龙活动是国运昌盛、国富民强的体现,也是老百姓齐心协力、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反映。近年来,和谐、文明之风吹拂玉融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