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已经消逝的三山镇东潘村
投稿
彩虹网络-高山家园网于 2019/12/11 09:39:2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未知
作者:
3620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全国各地图书馆现存不少宋代以来科举的朱卷齿录。宋元的不多,主要是明清以后的史料。其中明代以前朱卷齿录,其祖先只上溯到曾祖,清代的可上溯一二十代宗族世系。在这些现存的朱卷中,有关于清代林鸿年、林廷禧家族的相关内容,每份朱卷齿录少则记载一百多名族人,多则二三百名族人,且都写着其上祖林南山是“福清东潘人”。东潘在哪里?《福清县志》没有记载,但邻村的族谱却有相关印迹。

在福清市三山镇江厝村的西边,距离不足一公里的地方,现今还可以看到一片古村落的废墟,此处就是古东潘村的旧址。这个村庄在明清时期曾经出过四位进士,数十位举人,数以百计的增生、附生、廪生、监生、贡生。据明朝万历32年的莲峰族谱记载,元末明初,福清莲峰林氏始祖林安禄的五世孙林足,入赘到平北里的东潘村,编户三图一甲,生子林万福、林万寿。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林万寿裔孙林文典为其父立墓道碑,碑的右边刻着:“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中间大字刻着:“明东潘林公墓道”, 左边刻着:“八月吉日男文典立”。这块墓道碑现在还铺在东潘山上的一条小山涧边,作为小桥使用。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林文典之子林南山“兄弟五人避倭乱”,举家逃难至福州。**四人“不知住址”,“惟公(南山)住在福省城内会振纪铺司道,今部院后是也”。其后人族裔繁茂,英才辈出,科甲联翩,簪缨世胄,金紫辉映。其中,林南山的十世孙、清朝福建三状元之一,官至云南巡抚的林鸿年,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福建省清朝时期第一个状元林鸿年(1804-1886)在其状元及第后,回到三山东潘村祭祖。林鸿年夫人**,祖籍在江厝村。路过江厝村,林鸿年写了题词给**宗亲,题词的内容是,“江府著英贤公享寿一百零五龄,宜富当贵。东潘入籍侯官县林鸿年敬赠”。这个题词现在还镌刻在三山镇江厝村**上厝祖厅的门楣石上,由此也可见林鸿年上祖曾居三山东潘村,后迁居入籍到侯官(今福州)县。据现存的丽江(今沙埔镇江下村砺坑自然村)林氏族谱记载,清朝同治末年,林鸿年的学生陈宝琛曾为东潘祠堂题过楹联:“立志齐邦家本孝以仁可为敬守,存心崇笃厚允恭克让乃是良谋”,落款是“翰林院编修陈宝琛拜题”。可见直至清朝同治末年,东潘村仍然存在,其后人是否陆续迁往福州及福清沙埔的赤礁、东陈、江下村和东瀚一带,仍待文史界进一步考证。

作者:林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