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许金华:从福清小渔村沙埔镇走出的企业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高山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许金华:从福清小渔村沙埔镇走出的企业家

转载 林佳豪2021/09/10 08:41:0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福清哥 作者:福清哥 123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他,打过石头、挖过土方、挑过水泥、立过电杆……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用扎实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人生阅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书写了爱拼敢赢的融商精神。

立足厦门,布局全国,进军智能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随着“富雅东方”“富雅国际”等楼盘拔地而起,许金华的名字,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走进福建艺鸿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金华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稳致高”四个大字,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熠熠生辉。

在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我们逐渐理解了“行稳致高”四字背后的深刻意义,这不仅是对一家房地产企业的美好期盼,更像是对他事业发展的最佳注脚。

泡一壶香茗,品四季韵味,许金华向我们讲述了他精彩的创业人生。





脚踏实地盖高楼


许金华出生于沙埔镇青屿南湖自然村,是家中长男。小时候家里贫困,为减轻家庭负担,从14岁开始,他每天放学后就帮人送信贴补家用。

初中毕业后,许金华开始了务工生涯。他先是跟着舅舅来到南平市顺昌县采石,白天上山打石头,将采好的石子一担担从山上挑到山下,晚上拉风箱、烧炉子,加工打石器具,每天都得干上12小时。

一年后,许金华只身前往武汉,在工地上干活,每天早出晚归,但也只能挣到6元钱。不久,许金华离开了工地,辗转到了龙岩市漳平县,在当地的电业局谋到了在深山里立高压电线杆的工作。每天,他要将几百公斤的电线杆从山下抬到山上,还要从山下挑石子、水泥到山上给立好的电线杠进行加固。

如此辛苦的劳累,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第二年,许金华带着辛苦省下的30元钱,回到老家南湖村。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老父亲许亚茂这样告诫儿子。1985年,父亲借了2000元钱,鼓励儿子继续外出奋斗。


怀揣老父亲的嘱托,许金华来到了厦门。

当时的厦门,正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街市繁华,车水马龙,许金华却无心感受。几经周折,最终在朋友不到10平方米的宿舍里借宿,朋友睡铁床,他就在地板上铺几张旧报纸睡,冬天买不起棉被,就多裹件衣衫,这样一睡就是两年。

两年里,许金华白天跑车站、钻工地,逮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夜深人静时,许金华思索着改变现状……终于,许金华承包到了厦门市一个公交亭的建设工程,这让他穷苦的生活开始出现转折。

为了拿到这个工程,本来造价要1万多元的公交亭,我只要5000多元就承包建设。”许金华说,为此,老父亲又向老家的亲朋好友借了5000多元钱。贴钱做建设,许金华更加珍惜这次机会,下雨时,他会冒雨赶到工地,疏通工地积水,最终高质量完成公交亭的建设,也得到了厦门建设主管部门的赞赏。此后,一些市政小工程的建设也开始慢慢地找他做。

正当他以为自己的事业步入正轨时,厄运却突然上门。1986年,许金华在厦门市同安县与他人合作实施两幢宿舍楼的施工建设,由于管理不善,不仅没赚到钱,反倒亏了10多万元,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当时,躺在地板上,心里懊丧极了,真觉着混不下去了。”许金华说,父亲也为此背了一身的债。但许金华没有轻言放弃。

1987年夏天,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在厦门掀起。许金华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他找到福建省第五建筑公司厦门分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先后拿下了厦门十一中校舍工程、嘉庚体育馆工程、厦大嘉庚楼等一批工程项目。

为了监督工程质量,他驻扎工地,开展常态化巡查。由于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每一个市政项目工程,许金华所负责承建的工程项目多次荣获“省优质建设工程”称号,一时间,许金华在同行内名声大噪,承建的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



热心公益传大爱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每回听到《父亲》这首歌,就会勾起许金华对父亲的无限回忆。许金华说,父亲是个老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一直默默地关心支持着家乡建设,只要是家乡的公益事业,老人总是主动参与。

受父亲影响,常年漂泊在外的许金华,一直把家乡放在心里,化作惦念和牵挂。

2002年,沙埔镇新修高牛公路时,还处在创业初期的许金华接到父亲的一通电话,就捐出10万元。后来人们才知道,当时的许金华并没有余钱,这10万元捐款是他借来的。

而在乡亲看来,许金华办的最大善事,莫过于为村里修了太青路。太青路连接青屿村和太武村,中间连接青屿南湖自然村,也是青屿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此前,这条土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小车开到此处就打滑,摩托车也要小心通过,乡亲们出门饱受其苦。2004年,在许金华与村民陈圣恩共同捐款和带领下,这条村民盼望已久的太青路终于建成,并且在路的两旁装上了路灯,极大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路通了、灯亮了、环境美了,发展美丽乡村的底气也足了,许金华给这个偏僻的海边渔村带来了希望。


青屿村虽偏僻,但村内“风动石”、“仙脚印”等风景名胜吸引着不少游客来此观赏。由于“风动石”地处险要,游客的安全并不能得到保障,又是许金华的慷慨捐资发挥了大作用,为“风动石”周边修建了一个防护栏,既保护了游客安全,也保护了“风动石”不再受到破坏。




村子的大事小事都让许金华牵挂。如今已投入使用的滨海大通道是一条集交通、旅游、观光、防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沿海交通大动脉。但在正式施工之前,村民对经过青屿的道路规划有意见,作为乡贤代表的许金华了解情况后,对于不合理规划提出质疑,要求保护青屿村的防护林、重叠石景等珍贵自然资源,减少道路建设对村庄的影响,经过一番对上沟通协调,村内的自然资源得以保留,许金华又为家乡立下大功。

沙埔镇村庄分布零散,教育资源难以平衡,为解决这一状况,沙埔镇计划在生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沙埔实验小学。得知这一消息的许金华慷慨捐资3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建设进程。2012年秋,沙埔实验小学竣工并投入使用,青屿、官厅、太武、岭头、东盛等多个村庄的2000多名小学生从此有了崭新亮堂的教室。

家乡要兴旺,教育必先行。作为沙埔实验小学的荣誉校长,许金华始终关注家乡教育事业。为加强师资力量,扩大学校规模,满足周边村庄适龄儿童逐渐增长的就学需求,他积极发动同村在外事业有成的两名年轻人参与家乡建设,计划于今年捐资1000万元扩建沙埔实验小学。
许金华表示,两名年轻乡贤出资400万元已到位,剩余差额将由他全部兜底。

村部建设、老人活动中心建设、资助贫困生、建设沙埔实验小学……多年来,许金华都在反哺家乡,在他看来,让大家的生活一起变好,才是真正的“行稳致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