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提高轨道线网密度
远期及远景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到0.8km/km2以上。
加大轨道站点覆盖率
远期规划站点800米范围覆盖中心城区人口和岗位数达到55%以上;远景规划站点800米范围覆盖中心城区人口和岗位数达到65%以上。
提升轨道出行效率
远期福州主城区与滨海新城实现半小时直达;福州主城核心区至三江口副中心、科学城副中心及周边外围组团实现30分钟可达;单程45分钟以内通勤客流占比提升至80%;主要对外交通枢纽至福州主城区、滨海新城、科学城副中心、三江口副中心最远1小时基本可达。远景进一步强化滨海新城内部联系,空港组团、松下组团与滨海新城核心区轨道交通30分钟左右可达。
强化主城区轨道覆盖
改善交通拥堵,在主城区规划增加2条南北向线路、1条东西向线路。
促进滨海新城发展
在滨海新城规划增加1条南北向线路、1条东西向线路。
呼应“六城五品”发展目标
规划增加预留6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逐步实现全域轨道交通覆盖。
响应“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战略布局
优化提升2条线路,实现科学城副中心快速通达主城核心区和滨海新城核心区。
远期线网由16条线路组成(含F1线),构成“环+放射、两网互联”的布局方案,线网总规模约621km。其中市区线12条、约424km,市域线3条、约135km,城际F1线约62km。
远景线网由20条线路组成(含F1线),线网总规模约781km。其中市区线13条、约460km,市域线6条、约259km,城际F1线约62km。整体规划形成“一环(4号线)两核(主城区和滨海新城)、三联(主城区与滨海新城3条联系通道)八射(主城区范围环线向外8个放射方向)”的网络构架。
修编后的轨道交通线网对福州市空间结构中的“两核两心七组团”的“两核”进行了强化,以福州主城核心区、滨海新城核心区为主构建了放射状线网结构,对规划三江口副中心、科学城副中心及外围七个组团都实现了覆盖,呼应了大福州“一主一副双轴两翼一区”的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发展战略。
对比2018年批复的线网规划修编调整方案,优化了4号线、5号线、6号线方案,完善了既有及在建线路功能;调整了3号线、原7号线(新11号线)、原8号线(新10号线)方案,进一步吻合了城市发展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主城区范围加密了7号线、8号线、9号线,滨海新城范围加密了12号线、13号线,进一步强化了轨道交通覆盖,并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发展预留了一定弹性空间;新增S1-S6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拓展了市域轨道交通网络。
根据公示的福州市域轨道交通规划方案,市域线共有6条,约259km;城际快线铁路共3条。其中,市域S1、S3、S6线和城际高铁F2线均连接福清,将加快福州与福清主城区的一体化进程。
城际高铁F2线起于长乐机场,利用既有的福厦高铁与F2线相连,终于福清西站,未来或将接入莆田,成为福莆宁同城化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而在此之前的规划内,F2线是衔接福清站与长乐机场。如今从福清站变更为福清西站,似乎也预示着,在福厦高铁通车后,福清西站无论从客流量、重要性等方面都将超过现有的高铁福清站。而从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福清西站及“高铁小镇”的相关规划中也可窥见一斑。
而从最新的规划图也可看到,市域S1线,除了此前已知的祥谦——福清站的路线规划外,还出现了此前从未提及的最新“S1延伸线”规划。该线路从福清站接出,穿过城南渔溪抵达江阴,除了此前曝光的S1线城区清繁大道站、清荣大道站、清昌大道站、创业大道站和福清站之外,出福清站后还有9座车站,全线共设立14座车站。将成为江阴疏港铁路外又一个交通干道,此外规划中的S6线路,则是从福清站引出,穿过龙高半岛至高山站,长度32.8公里,将设8座车站,未来或将成为龙高半岛重要的铁路干线。
此外,未来福清这些线路,连同此前官宣的“空中云轨”,将采用高铁、BRT还是地铁模式?目前尚未可知。不过,铁路线的建设最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客流量或货运量的多少,这决定了该线路的性价比究竟如何,第二就是建设资金问题。目前政府资金紧张,这么多线路也不可能一下子同时投入建设。在笔者看来,目前涉及福清的线路中,最快也最有希望实现的就是S1线路,而且目前该线路无论是福州还是福清,都是政府大力推动的项目。至于其他线路,笔者判断,至少在5年内,不会动工。毕竟从规划到审批再到征地动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短时间不会这么快动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