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当全球在建的三代核电机组相继陷入拖期的“泥潭”中,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成功打破了核电领域“首堆必拖”的魔咒。
5月25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提前15天精准完成吊装。这不仅打破了行业魔咒,也增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核电的信心。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穹顶是一个直径46.8米、重约340吨的半球体,受沿海大风影响,要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精准安装到45米高的反应堆厂房,难度可想而知。
“建好 华龙一号 示范工程是实现核电强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打造国之重器的战略选择,更是各参建单位自身发展的重要关口。”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培根这样评价“华龙一号”首堆的意义。
5万多台(套)设备、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近20万人先后参与了“华龙一号”项目的建设。
核电机组能提前完成封顶灌筑,得益于我国核电行业在设计、设备、施工各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
中国核工业集团已有30余年的设计经验,但“华龙一号”是全新的三代堆型,在开工之初就给设计团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让堆型的安全壳受力更加合理,设计团队经过无数次计算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半球形穹顶。自由容积达到8.7万立方米的穹顶对于突发事故有更强的抵抗力和更高的安全性。
“华龙一号”的设计团队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将“华龙一号”的设计构想转化为工程图纸,将自主三代的核电梦转化为实际。
“华龙一号”的主设备基于国内已大量建设的二代改进型装备,在此基础上施行现有工艺使局部性能优化,已经实现高度国产化。目前,国内供货商已经形成每年10至12套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主设备的供货能力。
为实现穹顶吊装,年轻的技术专家们经反复核算和推敲,研发出支架受力转换小程序,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
设备的确定与采购是整个核电工程建设的基础。样机鉴定、沙盘推演、FCD+X管理工具等,都要做到事前管理、将采购风险前置,同时采购领域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使得“华龙一号”的设备采购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