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邵敏、宫玉聪 等
在近日中国陆军承办的“国际军事比赛-2017”中国库尔勒赛区,来自中国、安哥拉、白俄罗斯、埃及、伊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津巴布韦10个国家的23支参赛队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也让记者和观众与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四大洲的外国军团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那么,外国军团有哪些风貌?这期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且看记者为您讲述。
关键词 作风严谨
俄军习惯于严守纪律。近距离接触俄军官兵,记者感受到他们的“不讲情面”。在试图趁休息间隙采访俄方队员时,记者被俄方领队制止,并告知必须通过正规的程序通知才能接受采访。
“纪律、纪律、纪律”,这是委内瑞拉参赛队员留给我方翻译的印象。出席正式场合,他们保证每一粒扣子都要扣好,打扫完卫生,工具摆成一排,车上就餐不留一片垃圾。这些日常生活的养成也反映在他们的军事训练中:执勤中荷枪实弹,枪弹上膛,可随时射击。在他们看来,“不在战斗中胜利,就在战斗中死亡”,只有平时严谨的纪律才能让官兵战时离死亡更远。
其实,此次比赛也处处体现了战场对参赛官兵严谨细致品质的要求:安全通过雷场是对驾驶员毫厘不差的检验,导弹发射要求射手在几秒内做出精准判断。各国参赛队员都表现出较高水平。
白俄罗斯队出场前与现场观众合影。郝江震 摄
关键词 直爽率真
工作、训练之余,外军官兵简单而随意,率性十足。记者在参观赛场专门开设的“友谊之家·文化展示中心”时看到,多数国家的官兵穿着各式各样的便服。其中,来自埃及的官兵看到现场展示的乐器,就顺手拿起来演奏,载歌载舞,并表示军队走到哪里,就要把欢乐带到哪里。
即使在紧张的比赛前夕,记者也可以看到,外军参赛队员对前来合影的热心观众来者不拒,并不时摆出竖大拇指等耍帅动作。战车出征前,有的外军参赛队员还会跳起“战舞”来热身,好像等待他们的不是激烈的赛场角逐,而是一场盛大的节日聚会。
这一特点也同样体现在训练中。在轻武器体验射击现场,记者注意到,白俄罗斯队员拿起95式步枪,每人据枪的姿势都略有不同。他们注重单兵战术动作的细节,只要求战术动作简单实用,而不追求整齐划一。
关键词 精武强训
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参赛各国军队派出的都是精兵强将。委内瑞拉的参赛队员告诉记者,此次来到中国参赛的所有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在国内经历了严格训练的。来到这里既是为国家争得荣耀,也是为了在比赛中学习其他军队的经验。
在比赛现场,无论国家大小,名次高低,来自各国的参赛队员都在向对手和观众展示着他们作为一名优秀军人的一面。在“晴空”项目比赛现场,当各国参赛队员在观礼台旁侯赛时,白俄罗斯的一名队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手持一台导弹模拟发射器,专注地瞄向空中,模拟攻击。这位上场前还在争分夺秒训练的白俄罗斯队员是29岁的分队指挥员米哈依尔上尉。在随后的比赛中,他成绩优异。当高空靶标划过天际,米哈依尔锁定目标,果断扣下扳机,导弹出筒,直接命中靶体,空中“开花”,绚烂夺目。赛后,米哈依尔上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白俄罗斯队观摩了上一场比赛的录像,取长补短,因此在本场有了完美发挥。
其实,这样的参赛故事每天都有发生。在“苏沃洛夫突击”比赛现场,俄罗斯车组第一次通过断崖时遇阻,浪费了几十秒时间。之后,他们每一次通过断崖的时间都在不断缩短,显示出参赛队伍极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安哥拉车组用时长达一个多小时,在不少观众认为他们会弃权退出比赛时,安方参赛队员却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项动作,因为在他们看来:“赛场如战场,只有前进,没有退缩”。而这样的坚持也是优秀军人所应当具有的素质。当安哥拉车组通过终点时,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
上场前,外军参赛队员在备赛区热身。 宫玉聪 摄
关键词 崇尚荣誉
8月2日当天,没有比赛项目的俄罗斯队员早早就来到“安全环境”比赛现场为参赛队友加油。其中一名俄罗斯军士在36℃的高温下,挥舞着一幅巨大的俄罗斯国旗,从比赛开始一直坚持到结束,被解说员称为“俄罗斯不知疲倦的旗手”。
在俄罗斯“啦啦队”旁边,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官兵也挥舞着国旗,为他们的参赛队员呐喊助威。其中一名军官告诉记者,来中国参加比赛前,他特地到阿拉木图市潘菲洛夫勇士纪念公园向为保卫家园而牺牲的烈士献花。“每当想起他们,我的内心就充满了一往无前争取胜利的勇气。”
无独有偶。记者在与委内瑞拉官兵的交流中,他们介绍本国时提到最多的,就是拉丁美洲解放者波利瓦尔。据说,以他为主题的绘画与雕塑在委内瑞拉各军兵种的军营里随处可见。
来自非洲的3个国家的参赛队员们同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每当谈到自己的国家,他们总是洋溢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采访中,记者试图用英语与安哥拉参赛队员交流,这名参赛队员拍着战车上的安哥拉国旗,告诉记者:“我会讲英语,但在这样的国际场合下,请用安哥拉的国语葡萄牙语采访我。”
关键词 关爱家庭
“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歌词同样适用于外军同行。据记者观察,此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外国参赛队员都是顾家好男人。在“安全环境”比赛现场,记者看到前来为参赛队员助威的一名俄方军官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码字,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把在中国参加比赛取得的好成绩,以及生活的所见所想与家人分享,已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之一。“第一次到新疆我就被这里独特的景色迷住了,希望有一天能带他们一起来这里游玩” ,他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他与家人的合影时这样说。
在“友谊之家·文化展示中心”,不少外军参赛队员驻足在新疆特色服装的摊位前,给妻子挑选华丽的衣服,也有的外军官兵购买坦克、飞机模型送给家里的亲人。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业余书法爱好者李玉明现场挥毫、免费赠送的中国书法。怀着对中国书法的好奇,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外军官兵都会请上一幅字作为赠亲送友的“体面礼物”。李玉明介绍说,他这几天写的最多是“家和万事兴”“花好月圆”“寿比南山”,足见外军对家庭的重视。
赛后,外军参赛队员互相拥抱鼓励。李康 摄
关键词 开放自信
镜头前不怯场,多数掌握双语,对外交流能力强,言谈举止大方。这是在采访中接触到的多数外军军官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种开放源于他们丰富的经历和所掌握的大量军事知识。在武器装备展示区和陈列馆,来自埃及的军官一边参观中方展出的坦克、火炮和轻武器等装备,一边和旁边的队员交流着中方装备与埃及国内服役的美式装备的异同,他自称驾驶过6种当前各国服役的主战坦克。
“我有几位国内的同事到中国的军事院校学习过”,来自非洲的一名军官告诉记者,他们国家很多军官的留学经历都比较丰富,国际交往能力也强。由于非洲各国军队规模小,军官可以在各军种中任职,还有机会多次出国学习,再加上邀请国家多,军官数量少,这就让有的非洲国家的军官经常是从一个国家军事留学结束后,直接去另外一个国家留学。一名军官在升至高级军官的过程中,可能要多次出国留学。
一名军人开放的素养不仅体现在镁光灯下的侃侃而谈,也体现在与他国同行的交流上。几天比赛下来,各国参赛队员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增进了理解、增进了友谊,深化了交流合作。在“八一”建军节比赛当天,各国官兵在比赛场上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中国军队表达祝福。
他们有的来到中国队员候赛区与中国参赛选手握手拥抱,有的用生硬的汉语喊出“节日快乐”,俄罗斯参赛队员路斯塔姆上尉则对进入场地的中国参赛官兵唱起了《喀秋莎》。他说他不擅长语言表达,希望通过歌声为中国参赛官兵送上祝福:“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接触中国军人,但是他们留给我的印象特别好”。这让记者想起去年中俄海上联演的中秋夜,在广州舰的甲板上,俄军官兵也是拉着手风琴,演奏了《喀秋莎》等俄罗斯名曲,以表达对中国军人节日的祝福。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