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进入九月,秋天的脚步渐渐近了,对收获的期待又增加了几分。对于沙埔镇东盛村来说,尤其如此。这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村,从春天开始就一直忙碌着的一件大事——建设新农村。这个季节,东盛村也迎来了收获:总长2公里的健身步道已建成80%;村公园、塑胶篮球场预计11月前竣工;村卫生所完成验收,即将投入使用……东盛村位于沙埔镇南部,高锦路、高牛路平行穿村而过,匆匆一瞥的外人很容易因为道路两旁的新老房子夹杂,及不甚干净的环境卫生,而对它产生“其貌不扬”的错觉。
去年10月,东盛村被列为2017年福清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经过大半年的建设,如今,变化已经渐渐出现了。沿着高锦路已经修好的健身步道来到村里,进入眼帘的是青瓦黄墙、重焕生机的古厝,房前屋后的绿树鲜花,躲在廉政文化广场阴凉处乘凉的小狗小猫……东盛村党支部书记林锦告诉记者,该村今年共有13个新农村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8项,剩余5项将于11月底完成,包括道路改造、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廉政文化广场等,总投资710多万元。
“除了上级拨款200万元外,剩下的500多万元全部都是村里自筹。”林锦说,靠着滩涂租赁每年22.3万元的村财收入,远远不够支持新农村建设。早在去年5月份,村里就提早部署,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动员全村人为即将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捐资。动员会后,村干部带头捐款,乡贤、企业家、党员、村民……大家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建设出资。
“80岁的特困户陈碧英也拿出1000元钱要捐给村里,我们原本是不收的,因为她平时的生活都要靠亲戚照顾,1000元钱是她好不容易攒下的,但她坚持要捐。”东盛村村主任林德说,这件事对大家的触动很大,说明老人非常期待家乡能发展更好。但遗憾的是,陈碧英老人在今年6月份过世了,没能亲眼看到如今的家乡新面貌。
除了捐资,村民们还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家乡建设。道路改造、建设健身步道、公园等,涉及部分村民的土地、围墙,按理说,征地用地都得“公事公办”,但很多村民都是象征性地拿点补偿款。有的人还主动让出空地,扶持项目建设。
眼下,东盛村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逐渐结束,文化活动中心完成了竣工验收、廉政文化广场完成了改造,由原东盛小学改造而成的东盛幸福院也已完成内部装修,污水集中处理池的工程超过总工程量的80%……崭新的东盛村已然呈现,然而,村两委想得更远。
“改善环境其实不难,难的是怎么把好的环境一直维护下去。”林锦说,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为全村465户村民购置了垃圾桶。
“每户发一个,要求村民将垃圾放在垃圾桶中,村里每天安排专人专车上门收集;像海蛎壳等不属于生活垃圾的,就要求村民自己拿到村外的建筑垃圾停放点。”村主任林德说,让村民改变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目前仍有一些村民会将垃圾随意丢弃在房前、路边。
“对此,我们先礼后兵,第一次是劝导,第二次发现就按村规处罚,发现一次罚100元。”林德说,村里还组织村民代表包干到户,进行宣传和监督,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东盛村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在注重着“内在文明”的建设。2005年,该村建立全市第一个村级“思亲堂”,聘请专人管理,殡葬改革成果明显,但村里铺张浪费、攀比排场等一些传统陋习依然存在。2016年初,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倡议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意识,推行文明新风尚,这项工作也逐渐得到村民的支持。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