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8月2日,外交部发布了《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下文称“立场文件”),详细介绍了印方越界事件的来龙去脉,逐一驳斥了印方的各种“歪理”,阐明了中方一贯秉持的立场。
然而,即便中方强烈呼吁,印军必须立即撤出洞朗,印度方面却无动于衷,相反,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却大谈“和平”,要求“通过谈判”来解决。只是印度“假和平”的面孔,并没有蒙蔽世人的眼睛。而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对其“反常”之举支支吾吾,迄今未给出任何清楚的解释,不得不让人怀疑印方正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事件发生接近2个月了,印方不仅仍有少部分武装人员非法滞留在中国领土上,还在后方整修道路,囤积物资,集结大量武装人员。在印方非法越界事实确凿的情况下,印度还炮制出各种借口,包括所谓“安全关切”“三国交界点问题”“应不丹要求”等种种歪理,来为自己行径寻找借口。正如王毅外长所言,“这个问题是非曲直十分清楚……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那就是,老老实实地退出去”。
印军非法越界进入中方一侧。
为什么印度明知理亏却又赖着不走?这其实间接暴露出印度长期以来形成的霸权主义思维。在南亚,由于印度拥有绝对的经济与政治实力优势,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准单极的区域体系,印度理所当然地将南亚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其他国家“染指”。
南亚的地理特征便利了印度对南亚其他小国的控制。喜马拉雅山的地理阻隔给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同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增添了巨大困难,尼泊尔、不丹的商品物资进出口不得不过境印度,印度就有了随时“敲竹杠”的手段。同样因为地理原因,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些国家都对印度形成了高度的经济依赖。例如,尼泊尔对印度经济的依赖高达60%以上,而且在尼泊尔与印度的经济合作中,印度经常借故要求尼泊尔要优先选择印度企业。不丹更是如此,以2015年为例,不丹79%的进口商品是来自印度,90%的出口是到印度。
印度经常赤裸裸地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依赖优势,干涉南亚小国的内政。例如,2013年7月,不丹大选前十来天,印度故意宣布停止对不丹家用煤气和柴油的补贴,立即使当时执政的和平繁荣党落败。主要原因就是,前首相吉格梅扩大了不丹在国际社会的存在度,并且在没有知会印度的情况下同中国领导人会面,这就已经让印度要决心“痛下杀手”。同样,2015年9月,尼泊尔通过新宪法后,印度为了支持马德西人(取得尼泊尔公民资格的印度裔)的政治诉求,采取“半禁运”的方式使得尼举国陷入油气荒,迫使尼泊尔不得不转而与中国签订协议输入油气。
在印度和尼泊尔边界等待运输燃料的车。
国际社会的纵容也滋长了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印度的霸权主义行径多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这是由于南亚并不是国际政治争夺的核心区域,大国对南亚政治并不关注;另一方面,很多大国为了与印度交好,不惜放任其搞地区霸权主义。美国为了利用印度在亚太内平衡中国的战略利益,对印度肆意干涉南亚小国的做法,经常保持沉默,如2015年印度“半禁运”尼泊尔时,美国竟然一反常态地保持缄默。
当然,印度的霸权主义也是其“大国天命”的思维所致。尼赫鲁很早以前就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种大国天命的思维可以说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印度社会内部。
非法越界事件,又一次将印度行为背后的奇怪逻辑再次彰显。虽然印度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共同提出者,但是印度似乎已经将这些原则忘得一干二净。过去,印度除了在南亚奉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派,同国际社会打交道也是如此。尤其是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例外论”则更为凸显出来。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2016年印度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一事。印度一直以来都对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很感兴趣,莫迪政府上台后,明显感受到国际氛围的变化,特别是2014年9月莫迪首次访问美国后,奥巴马总统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瓦森纳协定和澳大利亚集团。在美国的强力支持下,印度于2016年5月递交了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申请。随后印度政府在国内外开展了高调的宣传和动员,一副决意要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姿态。然而,包含中国在内的不少其他国家主张,不能就只考虑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达成一个普遍通用的规则,也就是主张通过“两步走”的思路处理非NPT缔约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方案。即,先本着公正的原则,探讨并达成非歧视性的、适用于所有非“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具体非“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的加入申请。但是,在印度看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所采取的这一原则事实上给印度加入设置了障碍。
多次受挫后,印度国内就掀起了多起反华示威游行来抵制中国货。在整个过程中,印度似乎对于给自己在核不扩散体系中寻求“例外”一点都不含糊,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印度除了表示“强硬面”外,根本没有合理地考虑其他各方立场的合理性。作为后起的大国,印度确实在不少方面受到既有国际体系的束缚,但是印度总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的“例外”,享受既有国际体系的特殊照顾,似乎从未思考如何能够为国际秩序的巩固和发展添砖加瓦,也没有对维护既有国际体系和规则的责任意识。
在非法越界事件中,“印度例外论”的逻辑再一次出现。为了替印军非法越界辩护,印度称,中、印、不三国的交界点在巴塘拉,而不在吉姆马珍山。通过将三国交界点往北移动数十千米,印度就将多卡拉放在了未定界内了,这样印军就不算入侵了。事实上,印度外交部长斯瓦拉吉的这一说法,是127年来的首次。因为依据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条约的第一款规定:“藏、哲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挚山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一带山顶为界”(注:支莫挚山即今吉姆马珍山)。此段边界线走向条约叙述清晰准确,实地边界线沿分水岭而行,走向清晰可辨。但是印度学者们却辩称,1890年条约依据的是分水岭原则,而当时英属印度和中国的边界划分依据是连续的最高山脊线来确定。为了替自己狡辩,印度不惜否定已有条约,认为一定是条约把地名写错了,最合理的要写巴塘拉。为了自己的些许利益,印度已经到了可以不承认白纸黑字的地步,哪管他什么条约规定呢!
同样,印度说中方修路“危害印度安全”,破坏了两国达成的共识。然而,印度却没有认识到首先破坏现状的是印度自己。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更是加紧在中印边境地区大量修建基础设施,甚至计划修建铁路到争议的达旺地区。同样,在锡金边界段的附近,反而是印度近些年来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然而,此次中方在洞朗修建公路,印度却以“安全关切”随意越过已定界,进入中方领土来阻扰。这就是典型的印度逻辑,只要涉及印度利益,印度就可以不顾国际规则,蛮横干涉其他国家,也显示出印度长期称霸南亚所形成的霸权思维。如果基于这种“安全关切”,那么中方也完全有理由进入印方领土,阻止印度修桥建路。
自定义html广告位